第(1/3)页 清源不富,很穷,年前那场大雪灾,让本就不富裕的清源县雪上加霜。 不过还好,官府赈灾的队伍来的很及时,更甚至户部尚书秦相如大半时间都留在清源县境内,主持赈灾事宜。 清源县恢复的很快,至少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初春的风,吹的人暖暖的,枝头上桃花一朵朵。 安老头肩头扛着一柄锄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恰逢日暮,夕阳将他的影子拉的老长,这幅画面和谐而又美好。 他要去官府新建的学堂里,接自家的小孙子安景下学。 要说,从年初开始,官府颁布的一系列政令,让人摸不着头脑。 安老头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些政令。 比如,政令上规定: 凡四到十二岁适龄稚童,必须前来学堂接受教育,每个孩子每月补助十枚铜板,食宿全包,中午还有红烧肉吃。 再比如: 若是哪些家长将自家孩子藏匿在家中,不许孩子去学堂读书,官府一经发现,将严惩不贷。 最高可判罚三十大板,屁股都得打开花。 于是乎,这些政令一经颁布,田间再也看不见到处乱跑的稚童,除非学堂放学或者放假。 田埂上,安老头脚步轻快,很快便看见远处那一排排红砖修建的学堂。当安老头走到的时候,放学的铃声正好敲响,学堂中稚童一窝蜂地跑出来,身上挎着五颜六色的书包。 安老头在操场外等了许久,也不见自家小孙子出来,一时摸不着头脑,便主动上前几步,来到一间教室门前,伸头朝里望去。 一瞧,安老头开心地笑了笑。 安家祖祖辈辈都是农人,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想到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小孙子安景竟然是一个读书的料,每日上学天不亮就到,放学了也会缠着学堂里的先生请教问题,这不,正缠着先生问问题呢。 “苏先生。” 安老头伸手拍拍身上的泥土,对这位官府派来的年轻教书先生微微躬了躬身子,以表尊敬。这可是十里八乡为数不多的读书人,听说没来清源县教书以前,是国子监的监生呢,日后若是高中,那也是官。 苏仁安身穿一袭洗的发白的长衫,二十岁出头,在他身边请教他问题的,正是安老头的小孙子,对于这个小稚童苏仁安烦恼的很,小孩子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有些他能回答上来,可有些……让他哑言。 摸了摸安景的小脑袋,苏仁安对安老头点点头,想着安景的爷爷可算是来了,可算是能把安景这个小童领回家。 他能轻松不少,做教书先生不比监生容易。 “苏先生辛苦了……” “不辛苦。”苏仁安一举一动颇有文人典范,说话语速时正正好,不快不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