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结局-《方小白新书》

    理事的中年男子站在下方提高了音量,“可还有人要上台与宁公子辩论?若无,此局便提前结束了。”

    “在下不才,愿与公子一辩!”

    话音刚落,便又有一人走上台去。看着那张志在必得的面孔,叶宁语眸子眯了眯。只见那人缓缓开口,“各家立宗,诸子立说,争争吵吵,沸沸扬扬,不过是各执一端而已。依某看来,天下既没有是,也没有非,既没有正,也没有邪。凡事无法轻易论定是非,也不能妄自下定结论。”

    叶宁语眉头挑了挑,“既如此,阁下站在这里,是在做什么呢?”

    那人听了这话也不恼,笑道,“在下是想说,天道茫茫,自有分说。人世百态,人兽鱼虫,终归不过生死二字。佛家有云,人要知天命。我们纵然年少时坚信事在人为,可我们亦常说,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若天命能改,为何人要年过半百才能看清?”

    “纵然有‘五十而知天命’,可君不闻‘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之理?何为“从心”,不过是心中所想,人来为之。阁下既要与我论是非,我且问你,何为是非,何为正邪?”

    那人毫不迟疑,“顺天则是,逆天则非。顺势则正,逆势则邪。”

    好一个顺天则是,逆天则非!叶宁语闻言,不觉好笑。随即,又满腹心酸和愤怒。若天下读书人都如他所想,这天下将该如何?若事事以所谓“天命”为先,皇帝可以打着天命的旗号为所欲为,王侯将相也可以借着天命之言高高在上,无德商贾以“天命”为由疯狂敛财,普通百姓更是因天命不可改,而穷苦三代。若事事遵从天命,当初父亲蒙受不白之冤时,叶家就该顺从皇命。前太子在陷害忠良之后,依然可以稳坐东宫,登上大宝;官宦之子将凭着天命科场舞弊,寒门学子因为天命无端落榜。至此,忠臣良将不再,皇权肆意,百姓不安。这些,就是听天由命的下场!这些话,几乎在一瞬间就涌入了叶宁语的脑海,可她生生忍住没有说。虽然辩论很是激烈,可理智告诉叶宁语,这里不知有多少朝堂的眼睛。若是这些话忽然说出来,只怕她今日走不出这清风楼,就要被人以大不敬之罪带走。台下众人见叶宁语一阵沉默,以为她无话可说,不禁为今日这位连战三人的年轻公子捏了一把汗。只有少数两人看出了叶宁语的心思,那自然是叶安珺和白承之。叶安珺自不必说,他的思绪一直跟着长姐走。听到对方说及此处,不免想到了自家发生的那些事,想到父亲的不白之冤,鼻子一酸,眼眶发红,却是没有再显露更多的情绪。至于白承之,他又怎不知叶宁语的真正实力。他很肯定,就刚刚对方的那番言论,如此聪慧的叶大姑娘怎么可能找不出反击的理由?她如今的沉默,只有一种可能。那句“顺天则是,逆天则非”戳中了她心中的痛处。别人只是旁观着台上两人各自的论点,可白承之将自己代入了叶宁语,自然不难想到这些。看着她紧缩的眉头和微微握紧的拳,白承之心中某处忽然感觉到一阵隐痛。就好像心被什么东西揪住一样,一直往下沉。他冷冷地看着台上那人,眸子中射出道道寒光。“去查,今天之内给他点教训。”

    白承之压低声音,对着人群某处道。人群里,一个极不起眼的中年男子点头颔首,缓缓退了出去。而此刻,台上的叶宁语已经收敛心神,她看着对方,语速加快了几分。“我且问你,孔明可算得名臣,勾践可算得古今名君?”

    那人不假思索,“自然算!”

    叶宁语冷笑。“你说顺天则是,逆天则非。当年玄德皇帝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出身,据守蜀地。项羽破釜沉舟,才以少胜多,歼灭秦军;勾践卧薪尝胆,才有了“三千越甲吞吴”的霸业。你只知天意难违,却没听过“人定胜天”的道理?我们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却也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却也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却也说“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说到此处,叶宁语举起手,掌心向上。“命运如掌纹,虽曲折波澜,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前辈先贤早就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日我辈读书人,应当坚信事总在人为。更应坚信:万里寻山,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井,纵九死以何辞!”

    叶宁语说罢,将朝上的掌心紧握,目光坚定,语声铿锵。一语说罢,众人只觉言犹在耳,叮当作响。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将目光移向别处,就连此时站在正方旗帜下面的读书人,也没有任何言语。他们就这样愣愣地看着台上那位年轻的公子,一时间思绪万千。主判席上,五个人面面相觑,神色中带着凝重,可又闪着几分光芒。对于这道论题,他们是带着圣意来的,这样的结局明显不合圣意,可也不知为何,他们忽然有种秉公判决的想法。礼部尚书蒋睿看着一旁的翰林大学士裴青,两人少年时是同窗,后又在同一届考上进士,做了同僚多年。“裴大人,你说我们两个老头子能不能做到“历百艰而无悔,纵九死以何辞啊”?裴青的眼眶微红,今日先是有那位叶家小侯爷让他忆起读书初衷,如今又有这位宁公子让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他陡然生出了一种“自己已老,天下终将是他们的”这样的心思。裴青一声长叹,久久不能平静。“老头子我惭愧,竟是连年轻人也不如。”

    街对面的二楼,魏桓怔愣地看着台上的年轻人,只觉有些眼熟,却记不起是谁。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他想起自己曾在蓝老先生门下读书之时,老师的谆谆教诲。魏桓不觉心头酸涩涌动,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魏桓口中不禁喃喃,“若国子监的夫子有此类人物,不出几年,我虞国学子之意气必居列国之首。”

    对面的雍王少见魏桓这般神情,一时有些诧异。他看了看魏桓那双微红的眼,又扭头看向台上的叶宁语,眸子微微眯起,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