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一章 磨牙-《狼烟晚明》
第(1/3)页
二百一十一章磨牙
晚霞将舞水映得金光粼粼。
此刻,王尔善大人已经到了沅州(今湖南芷江),正在临江的官驿里对着夕阳奋笔疾书:“臣闻黔报,恨不飞渡贵阳……”这是王大人写给朝廷的第二十二封上奏了,也是到达沅州后的第七封。
赶来贵州赴任的这一路,王尔善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每到一处便会写上一封汇报行止兼表达决心的奏折叫驿马送去京师——从是非窝子里出来的王大人太知道朝里那帮家伙无事生非的本事了,可得提前把他们的嘴全堵上!否则,不用问,你前脚离开,隔不了三几天就会有人信誓旦旦地告你在哪里喝花酒“流连嘻怠”!
不过,等风尘仆仆赶到沅州,贵州已近在咫尺,王大人却一改常态,直接在官驿里住下来,不走了。
王尔善的这种做法太对了。因为除了腰里挂的那颗官印,王大人两手空空啥也没有!就这么去贵州,给安邦彦送人头去么?朝廷的命令也不比王大人的奏折少,一道接一道的下,都是催他马上去给贵阳解围的。至于连家人带仆役把王大人自己都算上一共十几位怎么给被十万大军团团围困的贵阳解围,呵呵,朝廷才不管。
所以王尔善就在沅州住下来,跟京师一来一往地磨牙打纸面官司:要人、要粮、要钱。朝廷有难处没关系,咱理解,而且体谅,俺老王自己想办法还不行么?不过您各位得等一阵子,等我挨村挨镇募兵去!哦,对了,俺是贵州巡抚,这里是湖广,俺管不到,您看,俺自己都没住衙门里住驿站呢。在这里募兵征粮,朝廷得跟这里那几位大佬儿打个招呼哈……
客观地讲,跟李经武一样,王大人算是个好官。不过,不同于一直做外官的李大人,来自朝廷中枢的王大人更加熟谙大明的游戏规则:这时候你不找朝廷要东西,一脚踏进贵州以后,嗯,大概率就再没机会要了!
朝廷里都知道王尔善说的是实话,真把他逼急了,保不齐下一封奏折就是“突染恶疾”撂挑子回家歇病假,谁这会儿吵吵得最凶可能谁就得被抓过来过来顶缸!所以函牍交锋几次以后,朝中的风向又变了,不少人开始帮王尔善说话,纷纷帮他请兵请粮。
对朝廷来说,兵丁和钱粮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没有。
东拼西凑,磨叽了四五个月,总算从各地给王尔善陆续调来万把人,也凑了三万多两银,至于粮么,也就几千石——别忘了,关盛云在罗永昊父子的帮助下在湖广已经混到手眼通天的地步,他们才乐不得看笑话呢。若不是朝廷的压力太大,寇士毅李临阳几位怎么也要应付一下,连这点钱粮王尔善也拿不到!不过兵们都太能吃,粮食随征随吃,始终就没存下多少。马上要开赴战场跟逆贼拼命,王大人再省也不敢把这帮家伙的嘴给缝上,大明的军兵们因为饿肚子临战集体哗变的事可不是没有过!故而王尔善被一个“粮”字扯定了腿,怎么也拔不出脚来。
除了跟朝廷扯皮,王尔善又跑了一趟五寨司去找田柏盛。论起嘴巴上的功夫,那田柏盛怎么可能是王大人的对手?大骂贵阳官员不作为尸位素餐、为镇筸兵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痛心疾首、掷地有声地表示本大人绝不会允许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拍胸脯保证朝廷不会忘记田宣慰使的忠诚与勇敢、慷慨激昂地赌咒发誓哪个小人敢提一嘴叫五寨司这里改土归流本大人与其不死不休(其实根本没人提,朝廷早已默认太祖年间便立下大功并改了汉姓的田家是大半个汉官了)、充满深情俨如亲历一般地回忆一番田家祖先与大明帝国用鲜血凝结的牢固关系、最后义正词严地质问田副帅将来到了地下有何面目去见太祖爷与田家祖先……一套行云流水般流畅的组合舌头拳下来,满腔委屈愤懑和怒火的田柏盛发现自己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王大人的悉心开导才认清,内心的小我竟是如此小肚鸡肠受不得半点委屈的一个势利小人!最后,田柏盛跪在王大人脚下,发自肺腑地表示:若有战,招必至,唯大人马首是瞻,当以死报!
日后,田柏盛的镇筸兵再次立下大功。这是后话。
王尔善耗在沅州的这几个月,贵阳城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经武还是在发愁。然而,他愁的事情与安邦彦刚围城那阵子不一样:那会儿他是愁守军太少,怕守不住城;现在,他愁的却是守军有点多……最后还是守不住城!
守军怎么突然变多了?守军多了怎么还是守不住城?
第二个问题咱们留在以后,先说第一个:守军怎么多了?
第(1/3)页